|
骨髓瘤之家
骨髓瘤家人的自留地
为什么要采集干细胞?什么是“动员”?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的癌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已成为适合移植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虽然目前各种细胞治疗方法发展迅速,自体移植在一线治疗的地位目前仍未被动摇。在移植过程中,患者会接受大剂量化疗来清除骨髓瘤细胞,但这同时也会破坏骨髓中的造血功能。
为确保移植后血液系统能够恢复,我们需要在化疗前先从患者自身采集并保存足够的造血干细胞,以备移植时回输。不过,人体大多数造血干细胞平时“躲”在骨髓里,并不大量跑到外周血中来。这就需要在采集之前进行干细胞“动员”。简单来说,动员就是通过药物手段发出“动员令”,促使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血液中,以便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收集出来。 目前,单次自体移植所需的造血干细胞推荐最低剂量为≥2×10^6 CD34+细胞/kg,理想剂量为4-6×10^6 CD34+细胞/kg。(注:医学上以CD34阳性细胞代表造血干细胞)
采干动员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化疗动员,就是我们俗称的“化疗采干”,即使用适当剂量的化疗药物配合动员药物来刺激造血干细胞释放;另一种是新型药物动员,典型代表是使用普乐沙福(Plerixafor)配合动员药物来提高造血干细胞释放效率。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需要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在具体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缓解程度、既往治疗情况、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动员方案。“化疗采干”和“普乐沙福采干”各有适用场景和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种动员方式及其特点,别忘了点赞收藏并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
一、化疗采干(化疗动员)方式
什么是化疗采干? 化疗采干是指通过给予患者一次中等剂量的化疗药物来帮助动员造血干细胞的方法。
常用的方案是在化疗(例如使用环磷酰胺,或依托泊苷等化疗药物)结束后的几天内,骨髓受到化疗刺激会进入“重建”阶段,此时配合每日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一种动员用的生长因子,即我们俗称“升白针”),能促使大量造血干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在随后的1~2周里,当血液中干细胞浓度达到高峰时,医生会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化疗动员是过去多年中常用的传统方案,很多中心曾将其作为首次干细胞动员的标准策略之一。
这一方法往往可以取得较高的干细胞采集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一举两得”:所给的化疗药不仅动员了干细胞,同时也可进一步杀伤体内残余的骨髓瘤细胞,稍微降低肿瘤负荷。
因此,化疗采干常适用于相对年轻、身体耐受力较好的患者,或者在诱导治疗后肿瘤负荷仍较高的患者——这种情况下动员时顺便追加一次化疗,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采集干细胞并进一步控制病情。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患者之前治疗强度较大(比如多线化疗后),单纯依靠常规化疗+升白针动员有时仍可能出现干细胞采集不足的情况。这并非患者个人做得不够好,而是病情和治疗史使然。医生会提前评估这种风险,并在必要时调整方案以确保采集成功率。
目前常见的化疗联合升白针(G-CSF)的动员方案常用3~5 g/m2的环磷酰胺,也有研究采用依托泊苷、阿糖胞苷、苯达莫司汀和DECP(地塞米松+依托泊苷+环磷酰胺+顺铂)等方案作为动员采干的方案,具体可以和您的医生进行咨询。
二、普乐沙福动员方式
什么是普乐沙福? 普乐沙福是一种用于动员造血干细胞的新型注射药物。
它通常与升白针(G-CSF)联合使用:先给患者注射数天升白针以动员干细胞生产,随后在采集前约半天给予普乐沙福注射,以“解锁”骨髓中附着的造血干细胞,促使它们迅速进入血液。
相比单用升白针,加入普乐沙福可以大幅提升外周血中干细胞的数量,提高采集成功率并减少采集所需次数。由于不使用化疗药物,普乐沙福动员过程对患者来说相对温和。在过去,普乐沙福主要作为动员失败时的“挽救方案”使用:例如,患者用升白针稳态动员(甚至加上化疗动员)后初次采集干细胞数量不足,医生会考虑紧急追加普乐沙福,来促进更多干细胞释放,从而挽救采集结果。
但近年研究和临床实践显示,对于某些高风险动员困难的患者,提前使用普乐沙福能显著提高动员成功率。又例如高龄患者,使用升白针+普乐沙福的方案同样取得了很高的干细胞采集成功率,而且不良反应并未比年轻人更多。
因此如今在一些移植中心,对于既往治疗较多、年龄偏大或骨髓动员能力受损的骨髓瘤患者,医生往往会倾向使用普乐沙福动员(或将其作为备用措施),以确保一次性采集成功。而对于之前治疗较少、预测容易动员的患者,由于目前普乐沙福为全自费使用,且价格偏高,则可能医生会综合考虑暂不使用该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总的来说,普乐沙福动员非常适合那些不宜承受额外化疗毒性或有动员不足风险的患者,也常用于前一次动员未达到目标时的补救措施。
同样是骨髓瘤,有的患者用了化疗动员,有的用了普乐沙福,并不代表哪种更高级或谁的情况更糟糕,而只是针对自身情况的最佳选择而已。所以我们不需要因为方案不同而过度忧心,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安全、高效地采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为后续的自体移植做好准备。“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是成功采集干细胞的关键。我们患者能做的,就是配合医生安排,安心为移植做好准备。
最后对比总结一下两种采干方式的优缺点,供大家直观对比: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骨髓瘤病友及家属交流参考,不作为治疗用药推荐,具体诊疗方案请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或指导。
[color=rgba(0, 0, 0, 0.9)]撰文:Momo子 | 排版、审核:雨泽[color=rgba(0, 0, 0, 0.9)]
相关阅读: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