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丰硕创投
骨髓瘤之家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骨髓瘤相关药物讯息传播。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仅次于DLBCL全球第二大的血液恶性肿瘤,全球患病人数达45万,我国患病人数达10.2万。继“药王”来那度胺、硼替佐米、达雷木单抗等重磅品种之后,多种创新疗法相继应用于MM的治疗,本文一一梳理,讨论它们未来的前景如何。
1、多发骨髓瘤治疗方案
2、MM创新药研发进展
3、中国MM创新药研发现状
1
多发骨髓瘤治疗方案
目前MM仍无法治愈,绝大部分患者治疗后经历复发,MM治疗的目标是获得深度缓解和持久的疾病控制,患者需要持续治疗。免疫调节药物(IMiD)、蛋白酶体抑制剂(PI)和Anti-CD38mAb是MM治疗的三大基石药物,联合疗法则作为MM标准治疗方案。
NCCN推荐一线治疗方案为PI(“佐米”类)及/或IMiD(“度胺”类)及/或anti-CD38mAb联合地塞米松和化疗的组合用药,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疾病风险因素选择不同药物。针对复发/难治MM 患者,优先推荐与先前治疗作用机制不同的一线组合,并纳入其他治疗方案。
图1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来源:NCCN,丰硕创投整理)
2
MM创新药研发进展
MM治疗发展总体分为两个阶段,PI和IMiD两类药物的面世,改变了MM传统化疗格局,开创靶向免疫治疗时代。全球已有数十款针对MM的治疗的上市药物,除“度安”和“佐米”两大经典品种外,更多的创新药品种也不断涌现。
图2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药物发展(来源:资料1,丰硕创投整理)
根据Cortellis数据库统计,有关“Multiple myeloma”展开的临床试验共计2406项,美国临床试验数量达到1478项居首位,中国共160项排第七。目前MM的一线治疗格局中三大基石药物地位稳固,MM创新药则从复发/难治MM后线疗法向前线拓展,下文我们主要讨论靶向小分子、靶向生物药、CAR-T三类疗法在MM治疗中的研发情况。
图3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临床常用药物(来源:FDA、CNCC,丰硕创投整理)
1)靶向小分子:后起新秀XPO1抑制剂Selinexor 德琪获其亚太区权益
MM靶向小分子除了靶向蛋白酶体“佐米”类药物外,研发所涉及的创新靶点包括HDAC、XPO1、BCL-2、MCL-1等,有两款上市药物帕比司他(Panobinostat)与Selinexor外,大部分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图4 R/R MM靶向小分子药物研发情况(来源:公开资料、Clinicaltrials,丰硕创投整理)
帕比司他是首个用于MM治疗的HDAC抑制剂,于2015年获批联合硼替佐米(BTZ)与地塞米松(DEX)用于曾接受PI、IMiD至少两种治疗方案的MM患者。但因为心脏缺血与心律失常等致死性副反应,附有FDA黑框警告。
Selinexor是核输出蛋白XPO1抑制剂药物,于2019年获批联合DEX用于至少四种治疗方案R/R MM患者,在2021年初再次被批准联合BTZ、DEX用于曾接受一次治疗的MM患者。在2020年底公布的临床结果中,Selinexor/BTZ/ DEX组相比于对照组mPFS指标获益(13.9 个月VS 9.5 个月;HR=0.7,95% CI: 0.53, 0.93)。常见SAEs为肺炎(14%)、败血症、腹泻与呕吐(均为4%)。Selinexor在两年的时间从五线药物跃入二线治疗队列,疗效好且是口服用药,未来前景不错。
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治疗MM进入临床后期,已被NCCN推荐用于治疗带有t(11;14)基因突变的R/R MM患者,此外亚盛医药的APG-2575也开展了两项MM临床研究。
2)靶向生物药:强生领跑CD38单抗,赛诺菲、天境紧跟其后
2015年,分别靶向CD38与SLAMF7的达雷木单抗与埃罗妥珠单抗两款靶向生物药相继获批,但达雷木单抗在MM市场的发展更为成功,因此MM抗体类研发集中在CD38这一靶点。2020年,第二款CD38mAb赛诺菲的Isatuximab获批上市。除单抗以外,ADC药物Blenrep、肽偶联药物(PDC)melflufen也在去年与今年相继获批末线治疗,双抗、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CPT)等都进入临床。
图5 R/R MM靶向生物药研发情况(来源:公开资料、Clinicaltrials,丰硕创投整理)
达雷木单抗凭借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目前共获批7个适应症涵盖MM的全线治疗。MM一线治疗目标是获得深度缓解和持久的疾病控制,在适合/不宜移植患者一线治疗中,D-VTd与D-VMP四药组合显著提高了临床收益,使达雷木单抗在一线治疗中崭露头角(临床数据参考CASSIOPEIA与ALCYONE研究)。而在R/R MM的后线治疗中,在103例曾治疗方案数中位数为4患者中,联合泊马度胺与DEX治疗CRR=59.2%,CR=14%,mDOR为13.6个月。
Isatuximab联合泊马度胺与DEX,在154例既往治疗中位数为3患者中相比对照组显著延长患者mPFS(11.53个月 vs 6.47个月;HR=0.596,95%CI:0.44,0.81,p=0.001),显著提高总缓释率(ORR:60% vs 35%,p<0.0001),赛诺菲仍在推进Isatuximab的临床研究,联合其他标准疗法用于R/R MM或一线MM的治疗。
单抗TJ202是天境生物从MorphoSys公司引进的CD38单抗,从初步临床数据来看,其联合地塞米松治疗R/R MM,ORR=28%,mDOR=16.7个月;联用泊马度胺与DEX中,ORR=48%,mPFS=17.5个月,mDOR=16.6个月。
靶向生物药中,CD38单抗在MM治疗中获得了亮眼的成绩,达雷木单抗已经成为MM基石药物;Isatuximab紧随达雷木单抗,不断拓展临床联用方案与一线治疗;TJ202初步临床数据不错,若能按照预期于今年Q4递交NDA,国内MM市场是有竞争力的。
3)CAR-T细胞疗法:后线MM疗效瞩目,同质化竞争激烈
MM治疗药物目标是让患者获得更深层、更长期的缓解效益,细胞疗法以及轻松的实现这一目的。细胞治疗领域中以BCMA为靶点的CAR-T竞争十分激烈,今年3月蓝鸟与BMS共同开发的Abecma(BCMA-CAR-T)已经获批,传奇也已经向FDA递交BLA申请预计年底出结果,多款临床在研的BCMA-CAR-T公开的初步临床数据也十分亮眼。
图6 R/R MM细胞疗法研发情况(来源:Clinicaltrials,丰硕创投整理)
对比进展最快的3款BCMA-CAR-T疗法,其中传奇生物的Cilta-Cel的ORR与CR数据较好,但还未达到mDOR。CAR-T虽然疗效好但副作用较严重,Abecma带有黑框警告:CRS、NT、血细胞减少、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可能危及生命。
图7 R/R MM细胞疗法临床疗效对比(来源:公司官网,丰硕创投整理)
4)小结:小分子、单抗不相上下,CAR-T成为“拦路虎”
在MM治疗药物领域中,单抗与小分子联合用药方案临床疗效接近,未来两者向前线疗法推进相对简单;而细胞疗法因价格昂贵、副作用较大,未来扩大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短期在后线R/R MM具有竞争优势。并且CAR-T亮眼的临床数据一定程度上给MM赛道设立了一个很高的门槛,会让很多即将进入这一领域候选药物止步。
图8 CD38mAb、selinexor、CAR-T临床疗效对比(来源:FDA7&公司官网,丰硕创投整理)
3
中国MM创新药研发现状
2019年我国MM患病人数达10.2万,MM药物市场规模达到57亿元,且将于2030年增长至267亿元。遗憾的是我国MM创新药临床研究中,CAR-T疗法占据半壁江山,总体上仍以跟踪为主,创新性亟待提高。
原研泊马度胺尚未在国内上市,去年11月正大天晴首仿率先上市;今年7月卡非佐米在我国正式获批,百济与安进达成合作负责其中国商业化。未来一两年可能上市还包括:XPO1抑制剂Selinexor(德琪)、BCMA-CAR-T(传奇)、TJ202(天境生物)。
结语
MM领域虽然一线基石药物已经确立,但由于患者极易复发,对于新疗法的需求仍未被满足,创新药依旧有很多机会。伴随我国MM市场不断增长,各类创新疗法竞争号角开始吹响,后面便是临床疗效与适应症拓展速度之间的比拼。
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参考资料
1. Progress and Paradigms in Multiple Myeloma. Clin Cancer 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