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来源:浆浆琐事
骨髓瘤之家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骨髓瘤相关科普知识宣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认真思索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中的点点滴滴,试图总结出某些“规律”;此外,我格外留意大家经常问及的那些临床问题,同时结合文献报道及个人临床感悟去思索。今天,我把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并简要阐述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与观点,未必正确,仅供大家参考。
1.【预后】初诊时没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没有髓外浆细胞瘤、外周血没有浆细胞,是不是就属于标危患者?
不一定。其实,所谓“标危”患者中,可能含有真正高危患者;所谓“高危”患者中,也有一定比例的标危患者。我们目前没有办法准确判断患者隶属于标危还是高危。
2.【“老药”】现阶段,新药层出不穷,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没有过时。即便沙利度胺,依然大有用武之地。现阶段,设若让沙利度胺退出历史舞台,那将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为。
3.【“老药”】新药时代,那些传统化疗药物是不是没有临床应用价值了?
非也。尤其是那些合并髓外病变的骨髓瘤患者,临床治疗中是离不开传统化疗药物的。
4.【一线用药】你经常选择哪些药物用于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
主要是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VRd方案);有时候,我也会选择环磷酰胺、沙利度胺、CD38单抗,组成不同的治疗方案。
5.【移植】诱导治疗后残留病阴性了,还需要做自体移植吗?
当然需要。所有适宜移植的骨髓瘤患者,均应一线进行自体移植。设若计划推迟移植,需要格外谨慎。有研究表明,诱导治疗获得残留病阴性的患者,依然可从自体移植中取得生存获益。
6.【移植】某患者一个疗程后即获得了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是不是可以直接做自体移植了?还需要继续化疗吗?
新药时代,一个疗程获得缓解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我们仍然推荐化疗4~6疗程后进行自体移植,让患者从诱导治疗中充分获益,且不显著增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7.【移植】序贯双次自体移植是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客观地说,能够顺利进行序贯双次自体移植的骨髓瘤患者比例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序贯双次自体移植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基于自体移植的效价比,现阶段,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这种治疗策略,尤其是所谓高危患者。
8.【巩固治疗】巩固治疗在自体移植后的价值?
目前,巩固治疗的地位并没有获得统一认可。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但从EMN/EHA 2025新版指南中,巩固治疗似乎又重现江湖。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再认知,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巩固治疗的价值。临床上,我会根据具体某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巩固治疗,但多数患者在移植后直接进入维持治疗阶段。
9.【维持治疗】自体移植后获得残留病阴性的完全缓解后,还需要继续维持治疗吗?
毫无疑问,需要,而且非常有必要。
10.【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中真的不需要联合应用激素吗?
我的观点是不常规联合应用激素。确实有一些骨髓瘤患者,我在维持治疗中联合应用了激素,但比例较低。
11.【PET-CT】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骨病评价时,一定要做全身PET-CT吗?
不一定。我个人倾向于仅推荐那些有明确髓外病变、或高度怀疑髓外病变的骨髓瘤患者完善全身PET-CT检查。此外,PET-CT无法取代核磁共振检查,对于脊柱病变与盆腔病变,我更乐于选择核磁共振。没有髓外病变、没有明确压迫症状的骨髓瘤患者,我还常常选择全身低剂量CT扫描。四肢骨骼病变,有些时候需要X线片,必要时结合核磁共振检查。
12.【评估】骨髓瘤患者复查时需要检查哪些项目?
一般而言,血常规、生化全项、血清β2微球蛋白、M蛋白、血清游离轻链,这些几乎是必查的,骨髓穿刺涂片、残留病、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灵活掌握。
13.【评估】如何解读患者的病情?
这好比是看看自己跑了多远了,首先找到自己的出发点(治疗前的情况,患者首次住院病历及影像学片子非常重要),其次是判断自己前进方向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注意规范化诊疗,不要南辕北辙),第三是为当前的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评估目前的状态,最近一次全面检查结果),最后才是测量距离(对比分析)。特别提醒:我们需要注意动态分析例次检查结果。我本人为患者选择复查项目时非常慎重,分析疗效时更加谨慎,反反复复去对比,才敢作出最终的判断与解释说明。最后,提醒大家一句话:我们不要仅仅根据某一个或某几个检查结果就判断病情妄下结论。
郑重提示:
无论在哪个平台,《浆浆琐事》专注于“骨髓瘤”相关“科普”,其中的观点完全属于个人原创(杜撰),肯定非常业余、片面、还有可能已经过时,难免偏颇、甚至错误,仅供大家参考,不宜过度引申解读,不可作为诊疗疾病的依据。
|
|